2023年3月1-5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游新水沙情势下水文连通变化机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项目组成员30余人,对典型研究区域进行现场查勘,包括长江干流荆江下游段、洞庭湖松虎澧河湖水系、鄱阳湖赣江入湖三角洲区域等。
3月1日,项目组先后乘车考察了荆江大堤观音矶、沙市站(荆江水情教育园)、太平口和荆江分洪工程北闸,在了解长江中游江湖关系及地形地貌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深厚的水利文化、以及老一辈水利工作者的艰辛和付出。
3月2日,项目组来到安乡县,沿澧水洪道(安乡县城—杨家州—白螺湾),对洞庭湖松虎澧河湖水系进行查勘,重点考察了陈家嘴采区、七里湖,加深了对洞庭湖松虎澧河湖水系优化调控及示范应用研究工作的认识。
3月3日,项目组乘船顺江而下,考察了藕池口、石首河弯、调弦口、监利河弯、上车湾故道(何王庙长江江豚保护区)、七姓洲-八姓洲-后洲河段和城陵矶水文站,实地了解了下荆江河段的自然裁弯、人工裁弯、崩岸、以及岸滩湿地分布和长江江豚保护等情况。
3月4-5日,项目组来到江西南昌,对赣江尾闾现状及综合整治水利工程进行现场查勘,重点考察了赣江主支象山枢纽、中支南新枢纽、北支枢纽、以及沿途河道和洲滩湿地,进一步明晰了鄱阳湖赣江入湖三角洲区域水系优化调控及示范应用的研究思路。
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了解了南矶湿地及候鸟保护情况;在共青城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深入调研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赣江尾闾等模型试验研究情况。
本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承担,旨在明晰长江中游水沙动力、水文连通等生境以及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解析水沙动力-水文连通-湿地-水生态系统多过程耦合机制;揭示长江中游生境及生态系统退化关键驱动因素;构建完整性评价体系,提出水文连通优化调控策略。经过5天现场查勘,项目组成员加深了对长江中游水文连通以及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认识,有助于促进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
感谢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单位对本次项目查勘的大力支持。
扫码关注立方体公众号,实时追踪课题组最新科研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