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jpg
中国农业大学任理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019-09-03

2019年9月3日下午14:00-17:00,应清华大学立方体-泥沙课题组方红卫教授的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和水科学系教授任理博士在水利系泥沙实验室数字厅做了题目为“野外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的测量尺度效应评价”的学术讲座。

任理教授的讲座将科学理论与求索真理的过程相结合,不仅向我们传授了双环入渗仪尺寸对测量土壤水力传导度的影响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从埋下发表国际学术期刊“封面文章”的梦想种子到最终梦想成真几年来的那份坚守和坎坷。任理老师将科研与奥林匹克竞赛相类比,告诉我们在科研之路上要不断强化自身,脚踏实地,力争上游,勇争“第一”。

聆听报告的同学都收获颇丰:

韩同学(直博五年级):任理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他的学术历程,展现出了他在做研究方面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科学敢较真、深钻研的精神,具有儒雅的学者风范。有几个小细节,任老师为了下午做报告时候更清醒些,选择空腹,并且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还携带了多个U盘和PPT备份。任老师分享的科研经验以及他身上的学术品质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赵同学(直博四年级):从任理老师的整场类似演讲的讲座中,我感受到老师对科研的热爱,享受真理探寻的过程,不怕挫折困难的毅力。感受到,当一个有天赋的人同时勤奋努力,真的很难不成功。老师建议我们不要只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要多去了解类似研究在其他领域的科研进展,这一点给我很深印象,确实如此,从古到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多触类旁通,能开阔自己的思路,增长见识。总之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期望讲座后自己也能学习一二,更进一步。

王同学(硕士一年级):任教授以双环入渗仪为切入点,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十几年前与自己的研究生所进行的测定饱和水力传导度的实验。同时以研究为主线,穿插讲述了自己在研究中所经历的辛酸苦辣,不仅仅为我们传授了知识,也向我们讲述了如何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听了任教授的讲座,我备受触动,为任教授退休后仍坚持科研的精神所感动,也为自己之前在研究中的一些不严谨而羞愧。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以任教授为榜样,以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研。

contentphoto.jpg

任理教授作报告

contentphoto.jpg

任理教授与同学互动

contentphoto.jpg

方红卫教授与任理教授合影

contentphoto.jpg

任理教授与师生合影

报告内容简介

饱和水力传导度的测定对于理解和模拟田间尺度的水文过程十分重要。在探讨双环入渗仪的尺寸是如何影响水力传导度的测量方面,迄今为止系统化的研究较少。为了确定这种尺寸效应,任理教授课题组在7个实验点使用4组不同尺寸的双环入渗仪测量了饱和水力传导度。内环直径分别是20/40/80/120 cm。同时,课题组还开展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来阐明在非均质土壤中双环入渗仪的内径尺寸是如何影响水力传导度的测量。田间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测量的水力传导度的变异性对于较小的内径(即小于40 cm)要大些,随着环径的增大,这种变异性逐渐减小。在土壤空间变异性高的地方,入渗仪具有较大的内径(一般大于80 cm)对于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是必要的。此外,以该研究内容为案例,用真实的史料穿插讲述了研究历程中的酸甜苦辣,并梗概地介绍了后续的系列研究工作和在六个研究方向上的科研进展及其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

任理教授简介

contentphoto.jpg ● 研究方向:农业水土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模拟评估;研究领域:土壤物理与农业水文。
● 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导了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1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
● 目前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多年担任《水利学报》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
● 曾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等客座研究员。曾受邀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成员。
● 曾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励、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3次)。所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08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1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工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和水科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