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韩冬,男,黑龙江七台河人,2006级直博生。喜爱运动阅读,就职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是立方体网站的发起者与推动者。
说一下为什么要做立方体?记得2008年,和方老师还有河口海岸动力学、新生研讨课两个课程的学生一起去玉渊潭考察河湖。结束的时候,站在公园的门口等学生们集中。方老师也在那里,于是就和老师一起讲了自己的几个想法。那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想要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想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把很多手头做的事情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彼时博士3年级,刚刚经历了2年的学习和摸索,觉得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基础技术上,反而于科研工作上进展太少。研一的学习、研二研究编程、或者一些算法、或者师门的一些工作,这些对于刚进入师门的人来说,都是很必要掌握的工作,但却也是成熟的工作。所以我想可以建立一个平台,将这些经验传承下来,让后来的人少走一些弯路。
那时候因为青岛大沽河的课题,刚刚掌握了vb语言,于是就选择了一个vb架构的ASPX平台,建立起立方体1.0来。
所以关于立方体的初心,是传承。

工作了三年之后,再来考虑立方体,觉得当时多有不足。就开始想把立方体建设好,想把它建立成为一个我们师门交流的平台,想把它建立成为一个展示我们师门的平台,想把它建立成为一个完善师门管理的平台。但是始终没有忘记,初心终归是传承。传承我们走过的路,传承我们探索的精神,传承我们完善的流程,传承我们师门的情谊。也许五年的时光很短暂,也许毕业了之后不能那么经常地回到我们的立方体和大家一起吃饭聊天,也许总会因为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出色所以回归的脚步充满了犹豫。但是,如果走过的弯路,别人可以走的更顺利些;如果曾经想做没有完成的事业,别人可以接着你完成;如果所有吃过的苦,可以让别人能继续前行,那么,所有一切的努力,也将会变得更有价值。
其实从书籍、文章的意义上来说,人类为了传承已经做了无数的尝试和努力,也因此,过于丰富的知识宝库是一个人所难以穷尽的。亚文化群体的传承具有很强针对性,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喜欢的书籍、喜欢的软件、喜欢的文章,掌握的技术、掌握的资源、掌握的流程,都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宝贵资源。
就比如,毕业的要求,如果可以放到立方体上,低年级的同学可以更加明确吧。软件资源,可以放到服务器上,大家至少还会有个学习的方向吧。
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却只有越分享才会越丰富。
为了传承这件事情,我曾经做了很多尝试。原来的在泥沙所开展的博士生小论坛、或者寝室的学术聚餐、或者有的时候不管大家是否需要的乱讲一气。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曾经的付出更有价值。
无论立方体发展方向如何,其最主要的目标人群,始终是我们自己。
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也可以考虑进一步建设我们立方体共同的事业。
为什么lifangti网站这件事情,对我们立方体很重要?
根据马斯洛夫需求层次理论,生存、安全、社会归属、名望地位等需求是依次递进的。有一次本科同学聚会,在不同国家、在不同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几个同学聊天时,大家都感慨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虽然房子或者没有、或者很破,虽然车或者还没有、或者很破,但是生存、安全都已经不在是现阶段考虑的问题了。社会归属感以及一定的社会名望也是只要努力就触手而及的事情。一生持续下去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就如同1983年乔布斯为了让当时的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话“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Do you want to sell sugar wat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or do you want to come with meand change the world?”
虽然,世界上就只有一个乔布斯,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世界。
乔布斯的世界,是一生致力于技术与美学、科技与人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我们的世界,是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只有把你所做的事情和自我实现放在一起努力,只有把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的理想放在一起追求,只有把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的未来放在一起期待,才能真正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秉承老师对我们一贯的要求,我们要努力把科研做好、要把工作做好。但其实老师最关心的却不是完成任务本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成长。所有立方体成员的自我成长才是一切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我们,要认识到一切的努力,正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将主观能动性和事业(学业)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主动的思考,我们才有可能去主动的探索;我们才有可能在早上六点醒来,然后热情的投入工作;我们才有可能在凌晨四点还不睡,眼睛依然闪着智慧的光芒。我并不是提倡没有休息的劳动、没有娱乐的生活,我所想说的,是当我们心中还有梦想和追求存在的时候,让我们用努力去追求我们的事业;当我们还有热情在心里燃烧的时候,让我们去努力追逐我们的理想;当我们心中充满了“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让我们振奋精神,集中我们自己的精力,集中我们的团队力量去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歼灭战。而后休整,期待再一次扬帆远行。也许,我们即将要开始做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如同我们现在或者曾经所有为了博士学位而作的努力一样。但是,因为困难,这正是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去挑战;我们的乐趣永远就是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地挑战。永远不要去做的事情,就是拿着博士学位,发一辈子的呆。传承和热情,这是我想讲给大家的。
成功与否交给命运,而努力与否,则是我们一生荣耀所系。
很多次下班回来,走在路上的时候,周围已经华灯初上,仰望天空,没有星星。蓦然回首才发现已经过去了许多年,相遇过许多人,经历过许多事。
只是想问问自己,我还是当时的我么?
开车在路上的时候,如果有人走在前面,每次我都情愿在后面慢慢跟着,我都不想按喇叭去催促行人,因为曾经我觉得喇叭的声音很吵。
曾经不喜欢的可以尝试去慢慢喜欢,曾经喜欢的永远不要去恨。
曾经在一起的朋友,要选择记得他最光辉的一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都是圣人的标准。我却只想不忘初心,本心不昧。
推荐两本小说,《诛仙》、《余罪》,也和不忘初心有关系。
注:本文系2014年方老师生日之际,韩冬师兄在立方体刊物《在水一方》上写的文章。